第103章 置军归义 (第1/2页)
“铛…铛…铛……”
八月,当钟鼓之声在长安宣政殿外回响,宣政殿台阶之下,已经换上从五品官袍的张议潭抬头仰望宣政殿,心里百感交集。
他从灵州一路赶赴长安,路上见到了太多太多事情,也明白了为何悟真会不对大唐抱有期望。
灾荒、兵乱、吏治腐败……
那些经历不断在张议潭脑中闪过,使得他原本坚定的信念不断瓦解。
可是河西离不开大唐,而他也必须为河西求得援军。
“宣,沙州长史张议潭入殿!”
当宦官的声音从高台传来,张议潭整理了心情,一步步走上了台阶,来到了宣政殿门前。
随着他走入殿内,满朝文武纷纷朝他投来了目光。
顶着群臣的目光,张议潭双手呈着张议潮的手书,一步一步走到了台下。
“臣沙州长史张议潭,奉沙州节度使张议潮之令,入朝献捷……上千万岁寿!”
“平身赐座……”
“臣谢恩!”
高台上,李忱的声音悠悠传来,而张议潭也缓缓起身,待宦官在他两腿之间放好月牙椅后才安心入座。
宦官将他手中张议潮手书接过,走上高台后递给了李忱。
李忱将手书拆开,一目十行阅入眼底,脸上喜色渐渐藏不住。
“张长史,便由你将捷报告诉殿上诸位吧!”
“臣领命……”
李忱有意将捷报内容搞得隆重些,而张议潭也自然配合。
他双手作揖,隆声开口道:“大中四年四月,沙州节度使议潮发兵略定瓜、伊、西、甘、肃五州。”
“九月,鄯州尚婢婢来投,议潮挥师东进,甘州刺史张淮深率兵击论恐热,获兰、鄯、河、岷、廓五州图籍。”
“此十州与沙州,共十一州图籍皆由臣护送至长安,如今便在宣政殿外!”
他的声音不算大,可对于群臣来说却振聋发聩。
如若张议潭所说为真,那河西大半已然收复,只剩陇西、陇南一隅之地了。
一时间,群臣都不自觉挺直了脊背,而李忱更是满意扫视群臣。
“张刺史收复河湟十一州,实乃我大唐幸事!”
“自此之后,河湟之地尽入我大唐之手,陇西等地番贼不过疥癞之患,何足惧哉!”
李忱虽然这么说,可话里话外却没有提到封赏的问题。
张议潭闻言作揖:“陛下,臣等虽收复十一州之地,可重镇凉州、渭州尚未收复,请朝廷赐河西节度使旌节,派兵驰援河西!”
“……”听着张议潭的话,李忱隐晦皱眉,殿内的令狐綯、裴休等人纷纷心里一紧。
好在李忱没有发作,微皱的眉头很快舒展,他佯装大度:
“呵呵……张长史莫要着急。”
“出兵河西一事,需要等朕与群臣商议,并非三言两语间就能定夺。”
“你先退下休息,朕不日再传唤你。”
张议潭还不知道自己犯了忌讳,只是欣喜叩首:“臣告退!”
他起身后退走出殿外,期间李忱脸上保持笑容,直到张议潭退出宣政殿,他才收起了笑容。
“诸位,刚才张长史所言,诸位以为如何?”
他的话一经说出,群臣面面相觑,始终未有一人站出来。
见状,卢商主动站出来开口道:“陛下,虽说河西义旅收复十一州土地功绩可嘉,但是否忠心,尚未可知。”
见卢商站出来,殿内其余大臣也陆陆续续站出来表达态度。
“陛下,朝廷自乾元以来,便不再设河西节度使,如今复设,臣恐日后有乱。”
“陛下,臣附议……”
“陛下,张议潮等人忠心不明,贸然册封其河西节度使,恐怕不妥……”
见皇帝没有反对,群臣先后表达了反对的意见。
对此,李忱心里舒服了不少。
虽说张议潮收复了十一州土地,可如此一来,张议潮所率河西义旅的实力便不容小觑。
尽管还有陇西地区隔绝张议潮和朝廷的接触,但以张议潮不到三年就收复十一州土地的速度,说不定哪天就收复了凉州和陇西。
届时,他们仅与朝廷隔着一座陇山,这让李忱怎么放心。
眼下经群臣之口,堵住了张议潮想要获得河西节度使一职的想法,李忱心里自然满意。
不过对于处处标榜“太宗”的李忱来说,什么都不做,又显得他有些薄情寡恩。
因此在经群臣之口驳回张议潮想要河西节度使一职后,他便面色为难道:“可有功之臣毫不封赏,岂不是寒了将士们的心?”
李忱话音落下,一直没有行动的宰相令狐綯便站了出来。
“陛下,臣以为,河西节度使虽不可授,但可以昔年沙州豆卢军为根据,改编归义军,授张议潮归义军节度使及十一州观察使。”
“如此一来,既不会让张议潮寒心,又能授以河西大义,想必张议潮必然感激涕零!”
“此外,为了方便与河西联系,理应留沙州长史张议潭在京为官。”
“臣以为,可授张议潭正三品左散骑常侍,遥领沙州刺史。”
“陛下,臣等附议……”
随着令狐綯开口,许多观望的官员也纷纷表示认可。
令狐綯此言,不仅回绝了张议潮想任河西节度使的想法,还留下了张议潭作为人质。
如此一来,即便张议潭日后想要效仿河朔、两淮等镇作乱,也得考虑考虑张议潭的安危。
毕竟张议潭的嫡子便是张议潮手下头号大将,节制河西六成以上兵马。
只要有张议潭在手,哪怕张议潮想要作乱,也得看张淮深答不答应。
一时间,李忱看向令狐綯的目光也更为欣赏。
“既然如此,那便按爱卿所言,由门下省与张常侍交涉,为河西有功之臣授予朝廷官职,派人发出圣旨。”
李忱将张议潮的封赏定下,转念又想到了河西十一州被收复的消息,不由心动道:
“刚才张常侍所言,朕都听进去了。”
“眼下,河陇之地唯有陇南、陇西及凉州等地还有番贼作乱,依诸位之见,是否由朝廷派兵收复?”
收复河陇,这毕竟是建功立业的功绩,李忱自然不想放过。
只是对于他的兴致勃勃,群臣却难得扫兴起来。
“陛下,眼下漕运、盐税等新政尚在施行中,而关中兵马又刚刚结束党项平定之战,可谓是国库空虚,兵马疲敝。”
“臣以为,暂不可对河陇用兵。”
“陛下,臣等附议!!”
面对群臣的扫兴,李忱心底有些不太舒服,但他也听得进去劝,知道事不可行,便不再强求了。
见李忱不再继续追问,令狐綯也站出来岔开话题,将话题引向了两淮和山南、剑南等道灾民身上。
至于在殿外等候的张议潭也在不久之后被门下省官员带走,询问了河西义旅中有立功者后,才将朝廷的安排告诉了张议潭。
“张常侍,从即日起,您就是朝中左散骑常侍了,这可是正三品官职呢。”
门下省衙门内,随着门下省侍郎笑呵呵开口将朝廷对河西义旅的封赏宣布,张议潭这才知晓朝廷的态度。
尽管他早已做好了留质长安的准备,可他没想到,河陇局势已经如此明了,朝廷竟然还不准备出兵收复。
让他更想不到的是,他们明明已经掌握除凉州以外,河西大部分地界,可朝廷竟然还不授予自家弟弟河西节度使旌节。
归义军节度使与十一州观察使的职位虽然也不低,可没有河西节度使这个职位,河西内部必然会经历一场动荡。
哪怕张议潭有自信自家弟弟能处理好,可他心里还是忍不住的失落。
“我们都这样了,朝廷却还不信任我们吗?”
他想起了悟真对他所说的那些话,只觉得胸口绞痛。
这份疼痛,哪怕是他当初收复沙州,身中数箭也不如。
“张常侍?”
门下省的侍郎小心唤醒他,张议潭只能强撑笑容道:“天恩浩荡,我一时恍惚,让王侍郎担心了。”
“呵呵,正常正常,在下也能理解。”
王侍郎笑着点头,随后询问起了张议潭关于河西内部的文武官员立功情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