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内乱前夕 (第1/2页)
“即使雪山变成酥油,河水变成牛奶,我们也吃不上一口,因为贵族不想让我们过得那么轻松……”
大中六年十一月中旬,随着冬雪纷飞,兰州也变得寒冷了起来。
好在兰州的石炭开采自南北朝就存在,而五泉城东南方向更是有着露天煤矿的存在,因此在这寒冷的季节里,五泉城内的百姓却始终享受着温暖。
五泉衙门附近的一片院子被打通改造为了学堂,每个学堂里都摆着三四个炭盆,百姓的孩子们在学堂里上着课。
教育他们的教习,是五泉城内的直白们。
他们每个人带十个人,如此便解决了城内孩子的学习问题。
对于孩子们的学习,刘继隆不敢耽搁。
当然,这并非是他想玩什么教育兴国,而是他知道必须要让五泉城内的吐蕃孩子尽早接受汉化。
只有将番人融入汉人之中,五泉才能彻底的安定下来。
上百个学堂都在教授孩童识字,孩童们手里拿着印刷出来的课本,旁边摆放着毛笔和木板。
课本不能玷污,所以他们只能用毛笔和木板来学习故事中的文字。
刘继隆与陈靖崇、张昶他们站在角落,看着一处学堂内的孩子们学习。
刘继隆脸上是藏不住的笑意,而陈靖崇则是叹气道:“刺史,虽说可以用煤制墨,但制墨还需要用到油。”
“城里都在学习识字,每个月要用三千斤煤,一百斤油。”
“这油我们自己吃都不够,拿来制墨会不会太浪费了?”
陈靖崇诉说着眼下的困境,而刘继隆也无奈道:“没办法,识字拖不得。”
正常来说,墨条需要用到桐油、菜油、豆油、猪油和松木,如此才能制出比较好的墨。
只是对于缺乏猪油和松木的五泉来说,这种财大气粗的做法,显然不适合五泉城。
因此,刘继隆想出了把煤炭捣碎为灰,添加一些豆油制作方法。
这种方法做出来的墨条粗劣,但好在可以做到在木板上留下痕迹,让学子知道自己写什么字。
当然,如果有足够的漆油,刘继隆也可以为木板刷上黑漆油,然后让学子们沾水写字,但五泉连黑漆油都找不出几升,所以只能作罢。
每个月三千斤煤对于五泉来说没什么,但一百斤油就很奢侈了。
刘继隆在六月带居民种植的豆子到入冬前不过收获了三十多万斤,其中三分之二还要留作马料。
剩下十余万斤拿来榨油后,仅能得出三万多斤油,全城军民,每人也不过才能分到两斤多一点。
正因如此,用豆油来制作墨条是不可能了,刘继隆只能把目光放到了动物油身上。
一只羊身上也不过那几斤油,因此为了获得羊油来制墨,每个月所杀的羊,都得把羊油留下大半。
缺少了油脂,单纯吃饭就有些吃不饱了,因此这些日子,不少人都瘦了一些。
不过他们并不关心这件事,或者说他们即便知道了,也不会怪罪刘继隆,反而会赞颂他,因为他让他们的孩子读上了书,知晓了字。
“熬一熬吧,苦日子终会结束的……”
刘继隆感叹着向外走去,陈靖崇也连忙跟上。
明明已经是十一月中旬,天气因为下雪而变得寒冷,可五泉城内的屋顶及街道上却没有多少积雪。
这一幕令刘继隆心情更加沉重,因为他知道这代表着来年的陇西,还将继续面临大旱。
哪怕五泉有黄河作为依靠,但如果黄河水位继续下降三四尺,那就连水转翻车也救不活五泉。
他沉默着向前走去,街道上鲜少能见到行走的人。
冬季的军民干不了什么活,只能在屋舍里制作麻布,裁缝衣服。
麻杆收获后,刘继隆便让陈靖崇把麻杆发给了百姓们,并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芦絮。
入冬前,男人在外寻找芦絮,女人则是在家,将麻杆制作为麻布。
赶在入冬前,城中百姓收集到了足够的芦絮,女人们也将芦絮缝入了麻衣里,为自家人制成了一件件冬衣。
刘继隆走在街道上,时不时能看到穿着崭新冬衣的百姓。
不管见到刘继隆多少遍,他们总是表现得十分激动,隔着十余步就朝刘继隆作揖。
如果不是刘继隆废除了磕头礼,恐怕他们每次见到刘继隆都会激动磕头。
“外面天冷,早些回家去吧。”
“诶,好……”
兴许是因为百姓穿着新衣的缘故,刘继隆连带着觉得五泉城都精神了些。
很快,他与陈靖崇走到了城中的匠作坊。
五泉城的匠作坊规模比山丹城的大好几倍,当初刘继隆从山丹带来的工匠,如今都在这里从事工作。
兰州并不缺资源,常见的煤炭、铁矿、白土都有,只是开采难度比山丹大了太多。
正因如此,匠作坊内每个月产出的铁料极少,不过六七百斤,眼下都用来打造农具了。
不过对于铁料,刘继隆倒是并不急缺,因为他麾下将士的甲胄足够,拿下河州以前不需要扩军,而拿下了河州,俘获的甲胄也足够他扩军。
所以两三年内,刘继隆是无需命人打造甲胄了。
眼下五泉急缺的,主要还是毛笔、纸张和墨条。
墨条只要材料足够,每个月想生产多少就能生产多少,所以刘继隆并不担心。
毛笔的话,每个月所杀羊群的羊毛足够制作毛笔,也不用担心。
唯一让刘继隆担心的,是五泉所需的纸张。
他带着陈靖崇来到造纸院,院内八名工匠带着十六名学徒正在制作纸张。
在他们的操作下,纸浆很快被从水中取出,然后铺设到了旁边的纸床上。
“现在每个月能产出多少刀纸?”
刘继隆询问身旁的陈靖崇,陈靖崇也不假思索道:“三百刀!”
一刀为一百张,三百刀也就是三万张。
由于手艺粗糙,因此往往需要三张贴一张,如此才能让笔墨不穿透纸张。
贴合后的一万张纸经过裁剪、缝合等流程,最后将成为两千多本空白文册。
不过这些文册有一半供衙门的直白使用,剩下一半则是继续被印刷成为教材,等待刘继隆收复河州后使用。
沿着造纸院走,很快他们就穿过围墙,来到了另一处院子。
在这处院子,只有六个人在屋内工作。
他们要做的,就是把铜活字排序,校对后批量印刷。
铜活字印书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制作铜活字……不过这难不倒刘继隆。
他将上次在广武获得的铜锭融化,随后先用木头刻字,翻成砂模,最后注入铜液成字。
这处屋内有十组铜活字,四组备用,六组日常供人校对印刷。
“这里安排一伙兵卒值守,不能泄露出去。”
刘继隆对陈靖崇交代着,见他应下,这才继续巡查坊内各个院子。
这里有制作投石机的院子,不过院子内只储存了足够的木料,并未开始制造。
除此之外,制作甲胄、军械、农具的院子也应有尽有,只要刘继隆需要,他们就能为刘继隆打造他需要的东西。
巡视一圈后,刘继隆走出了匠作坊。
只是在离开的时候,他眯了眯眼睛道:“算算时间,我的信应该到了姑臧的才对,怎么一直都无人回信?”
“兴许是节度使在忙吧。”陈靖崇解释着,刘继隆闻言颔首表示同意。
张淮深治理民生的水平并不高,但萧规曹随应该是能做到的。
只要他不钻牛角尖,而是照搬自己留在山丹的一切,那应该能让凉州繁荣。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唐廷不插手河西的事情……
“荒唐!!”
姑臧城,刘继隆最不想看到的事情,最终还是发生了。
姑臧衙门内,张淮深气喘吁吁,旁边是被掀翻的桌子,以及摔碎一地的茶碗茶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