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又走到了一起 (第2/2页)
直到1935年10月,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日本对华北侵略的日渐加深,国内舆论对国联越来越表示怀疑之时,傅斯年仍在响应胡适《国联的抬头》中的立场,维持着国联的地位。他说:“今日国联虽遭空前之难端,却不能不同意于胡适之先生所称‘国联的抬头’。在国联的抬头中,我们不能不一喜一惧。”
如果说,傅斯年和胡适这个时候又走到一起了,那可就大错而错了。
因为,1936年5月3日,傅斯年在《大公报》上发表《国联之沦落和复兴》,文中说道:“到今天,国联真算它有生以来最倒霉的日子了。一次一次的失败,现在竟弄到毫无荣誉可言”在另一文中,他干脆说:“现在真是国联最不能抬头的时候了!”这自然是针对胡适“国联的抬头”一说的。
这是怎么回事?傅斯年对国联的态度怎么这样的反复无常呢?
其实,傅斯年在政治上,应该是属于那种不是很开明的民族主义者。人们经常谈到,傅斯年做为傅氏家族的一员,按说应当以他的先祖,清朝第一位状元傅以渐为荣。然而恰恰相反,他是很不愿意别人在他面前提这位先祖的。应该是在他心底,认为一个汉族人,成为满清王朝的第一位状元,不是什么光彩的事。
对国联呢,他也是从民族主义的立场出发,国联的行为对自家有利时,就赞扬。当国联的所作所为让他大失所望时,自然要不满了。
他当然没有胡适那样的胸怀和眼界。
前边说过,胡适的主和与傅斯年的主战,并不存在根本的厉害冲突。因为,无论是主战还是主和,这都是我们这边的事情,都只是我们单方面的愿望。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日寇的猖獗侵略,大片国土的沦丧,全国军民各界抗日运动的高涨,也使胡适的和平梦想逐渐动摇了,他不能不发出感慨:“六年的避战只见敌氛日深,受逼日甚,结果是因为无力抵抗,故终不能避战。
37年8月13日,驻上海日军与中国张治中部第九集团军因虹口机场的“大山勇夫”事件发生摩擦并交火,日军乘势向江湾、闸北中国驻军发起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抵抗,举世瞩目的淞沪抗战拉开了序幕。
淞沪抗战爆发后,中国守军以血肉之躯,奋起抵抗,战事持续一个多月仍呈胶着状态,全国军民士气有增无减。面对如此悲壮惨烈的战争场面和中国军队宁死不屈的精神,胡适在大受感动的同时,心境为之改观,认为中国守军不是想象的那样糟糕,在国家存亡的紧急关头,还是以民族大义为重,是可战的。而日本小鬼子并不是打不垮、压不毁、煮不烂的铜豌豆。受此形势和情绪影响,胡适思想随之转弯。
于是,傅斯年和胡适又走到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