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4章 世家齐心协力,苏曜重拳出击 (第2/2页)
这一日,卫觊正在城外校场,与刚刚升任河东卫中郎将的侯成一起处置白波军降兵的问题。
之前一战,俘虏了白波军降兵足有上万之众,这些人的安置问题在苏曜拿下河东后很快就成了本地除了官制改革以外的头等大事。
按苏曜的原意,这些人将被一分为三,其中身体强健,英勇敢战之人将被苏曜挑选,加入他的随行队伍,以备日后战斗。
而剩下两拨人则留在本地和河内,成为当地卫所驻军,屯田驻防。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很快苏曜便发现了问题,此计难以实施。
“大将军,咱们这没有地啊!”
当时,刚刚兴冲冲的新官上任的卫军中郎将侯成,不一日的功夫,便苦着脸回来找苏曜抱怨土地问题。
这让一向在内政方面,只布置任务,当甩手掌柜的苏曜突然有些措手不及。
“河东乃中原富庶之地,不过是安置不到两万人的屯田,你们都解决不了?”
面对苏曜的质问,侯成苦笑一声,解释道:
“末将也是才知道的。”
“河东郡虽然土地肥沃,但近年来由于白波军的肆虐,许多农田都被荒废不说,至今还有半郡的土地在白波贼手中。”
“而除了白波贼控制的土地外,涑水以东朝廷治下的土地那是个各个有主,还都是些当地知名的世家豪强。”
“若只是千余人的用地,用之前抄没那些叛徒的土地凑合一下还是可以,但这约两万人的屯田,咱们真的搞不来啊。”
听了侯成的话,直到这时苏曜才明白自己忽略了一个问题。
任何制度的推行,都要考虑到时代的特征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
大明的卫所制,与曹魏屯田制和大唐府兵制一脉相传,乃是数量至上,寓兵于农,最大限度保持动员兵规模的制度,其核心在于将士兵与土地紧密结合,实现自给自足,减少朝廷的财政负担。
而想要施行这个制度,朝廷直接掌控的土地数量便决定了其养兵的上限。
不管曹魏也好,隋唐和大明也罢,他们都是在经历了乱世,通过战乱与瘟疫大幅缓解了人地矛盾后,政府取得了能够大量支配的自由土地后才实施政策。
就拿曹操来说,在建安元年(196年),经历了董卓之乱与中原诸侯大战后,当时的中原大地是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当时曹操击败颍川汝南的黄巾军,夺得了一大批耕牛、农具和劳动力后,才在枣祗的建议下,利用这些农具,在许昌一带开垦土地,实行屯田,以解决粮食问题。
而如今,由于苏曜的活跃,董卓对中原的破坏仅限于洛阳周边区域,中原的世家逃亡没有发生,三河之地,除了洛阳有些无主土地外,河内与河东的土地几乎全在当地世家与豪强的名下。
故而,当地政府招兵都是行募兵制,发响养兵,只因当地没地可分。
因此,苏曜想在河内与河东行卫所制,根本就没有可供执行的土壤。
这也就无怪乎侯成急的跳脚,他这是来当了个光杆司令啊。
“大将军,这不行啊!”
侯成焦急道:
“老宋那边咱们是以武功破河内,他好赖还能搞到些土地,诸城设卫。”
“这到了我这,是一点地都没有,咱不能天天就住在城外校场里面吧.”
“那我这卫军中郎将,和那些校尉司马什么的,不是没一点区别了吗?”
虽然侯成满脑子都是自己的地位和面子问题,但是苏曜也从中发现了问题的严峻性。
“侯将军莫急,土地之事,本将军自有计较。”苏曜沉声道,心中已开始盘算对策。
他深知,若不能妥善解决屯田问题,不仅军制改革难以推行,还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影响河东乃至整个司隶地区的稳定和后续的计划安排。
于是乎,第二天一早,苏曜便召集随行文武与当地官吏,宣布了三件事情。
其一,便是尽快对西岸白波军发起最后的总攻,收复失地,夺回领土,做大蛋糕。
其二,则是命卫觊负责清查两河地区的田亩,丈量土地,摸排治下土地产权与人口信息,登记造册,扩充税基,以配合日后土改的施行。
最后,便是让锦衣卫出动,严查当地世家豪强不法事,重拳出击,展开严打行动,以合理化手段收回那些被世家豪强们控制的土地,将其用于卫所军屯与百姓耕种。
随着苏曜的命令下达,这新收的河东与河内两郡顿时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也拉开了苏曜与当地世家们决战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