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千秋小说 > 三国:我不是刘封 > 第136章 刘备称帝,授封刘封为燕王(6K)

第136章 刘备称帝,授封刘封为燕王(6K)

第136章 刘备称帝,授封刘封为燕王(6K) (第2/2页)

说举荐王平,就真举荐了王平。
  
  当人事调令的审批递交到刘备手中时,刘备没任何犹豫就批示同意。
  
  为了让费诗和王平能用心辅佐刘封,还单独召二人谈了话。
  
  费诗一个益州前部司马变为新城郡从事,从官职上来讲是不升反降,然而是否得到重要并不能单纯的以官职高低来判断。先有刘封专程请诸葛亮促成费诗为新城郡从事,后有刘备要单独召费诗谈话,这其中的信任和器重,远非直接升官能比的。
  
  至于王平。
  
  身为降将,不仅受诸葛亮赏识举荐给刘封,还得到了刘备的亲自召见谈话,这对于一个降将而言,就如同泼天富贵摆在眼前。
  
  又岂会有拒绝的道理?
  
  尤其当王平看到刘封自三万户南中劲卒、青羌中挑选的五千精锐时,整个人都震撼了!
  
  五千精锐,竟然都由他王平来统率!
  
  更令王平震撼的是:刘封甚至都没选拔校尉、都尉、军侯、伯长等军中佐官,而是直接交给了王平来全权选拔!
  
  换而言之:哪怕王平将家中的狗都拉到军中来当军侯,刘封都会给这只狗封个军侯。
  
  再想到以前跟着曹操的时候只能当一个代理校尉,而如今却能全权决定五千精锐的佐官选拔,如此程度的信任,让王平的归属感倍增,在选拔佐官上更是加倍的谨慎。
  
  首重忠诚,次重能力。
  
  王平内心发誓要让这五千汉夷混杂的南中兵,变成真正的精锐,不负“飞军”之名!
  
  营中。
  
  费诗跟在刘封身边一路检校完飞军的校尉、都尉、军侯、伯长等军中佐官,暗有担忧:“将军就不担心,这群全由王偏将亲自挑选的佐官,今后只认王偏将的军令而不认将军的军令?”
  
  若是旁人,必会忌讳而不敢直言。
  
  这话若是传到王平以及王平挑选的佐官耳中,必会引起不满。
  
  费诗你什么意思?
  
  怀疑我们对副军将军不忠诚?
  
  然而费诗直言敢谏惯了,想到什么就会说什么,压根不忌讳。
  
  刘封深知费诗脾性,豪言而笑:“为大将者,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我既用王平,就会信任王平。我不会干涉王平对佐官的选拔和训练。
  
  然而公举的担忧也不无道理,就请公举辛苦辛苦,替我慰问众将士的家眷,或是送柴米,或是送油盐,或是送御寒衣物,或是送信。”
  
  刘封的御兵之术简单而直接。
  
  对提拔的将领有高度的信任,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对军中的军卒有高度的关怀,慰问家眷,急其所需。
  
  如此。
  
  既能让将领生出知遇之恩,又能让军卒知道应该效忠谁。
  
  费诗闻言,豁然开朗,拱手敬道:“将军英明,属下佩服。”
  
  谈笑间。
  
  有侍中郭攸之到来,传旨刘封入殿受封。
  
  刘封肃容。
  
  自封刘永为鲁王、刘理为梁王后,已经过去大半个月了。
  
  今日传召,必然是刘备和群臣已经有了共识。
  
  当即。
  
  刘封也不迟疑,策马跟随郭攸之来到正殿。
  
  正殿中,如丞相诸葛亮、司徒许靖、尚书令法正等公卿大臣,皆在静候。
  
  皇太子刘禅、鲁王刘永、梁王刘理,也在其列。
  
  刘备则是端坐于龙台,面有笑意。
  
  “儿臣叩见父皇!”刘封庄重行礼,没有半分逾礼之处。
  
  刘备示意刘封起身,又对侍中郭攸之点了点头。
  
  郭攸之遂取诏,宣读对刘封的册封。
  
  大意就是:先夸刘封孝义有仁心,再夸刘封时常陷阵先登不畏生死,然后列举了刘封自入川开始到平定南中之间的一系列文武功绩,长达五百余字,皆是对刘封的夸赞。
  
  等夸赞结束。
  
  重头戏来了。
  
  “涿郡乃朕生养之地,中山国乃先祖靖王封国之地,而如今却都被曹贼所据,朕深以为恨。
  
  自古以来,孝子应当为父分忧,复祖之荣,故而今日,朕封其为燕王,以涿郡、中山国为燕王封地。
  
  依旧以副军将军之名统其营兵,以新城太守之名治理新城。望燕王能早日克复中原,收复故地,归国祭祖,显孝于天下。”
  
  刘备轻抚美髯,心有得意。
  
  不让朕封秦王,那朕就封燕王。
  
  涿郡一日不复,燕王就一日不能归国,看尔等还敢如何跟朕谈宗室礼法。
  
  刘封也心知肚明。
  
  这其实就是刘备跟群臣互相退了一步。
  
  刘备想让刘封入长安掌军镇内外,群臣则是担心刘封功高盖主权倾朝野今后会生出不臣之心。
  
  不论是刘备还是群臣,其实都没错,本质上只是双方的立场和诉求不同而产生了争议。
  
  而如今。
  
  刘备退一步,改秦王为燕王,将群臣最担忧的入长安去掉,又处处以“孝”为名。
  
  群臣退一步,不再用宗室礼法来让刘封去封国闲置,正好让双方的立场和诉求都有了一个缓冲。
  
  想明白了关键,刘封顺势而拜:“父皇所忧,即是儿臣所忧。如今父皇已继正朔,南中尽皆臣服,正是父皇亲引益州之兵入荆州夺回襄樊之时。
  
  儿臣愿领麾下五部飞军为先锋,先入新城,取南乡夏侯尚之首级,昭告天下。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长沙定王一脉虽亡,中山靖王一脉尚在,大汉天下,岂容曹贼肆虐!”
  
  刘封声色激昂,陈词慷慨,再加上那长久统兵养成的气势,让正殿群臣尽皆感受到了刘封那如利剑一般的锋芒!
  
  有想反驳者,在刘封的气势笼罩下,话到喉间又咽了回去。
  
  即便是尚书令法正,此刻也识趣的闭上了嘴,还不忘给孟达打手势,让其不要生事。
  
  刘封灭了南中八姓后,解决了南中隐患,先前反对出兵的杨洪等益州人也没了反对。
  
  再加上征讨南中以及称帝的事前前后后又过了一年,如许靖、赵云、黄权等希望休战养民的也不再反对。
  
  如今反对征调益州之兵入荆州的人,已经不是大多数了。
  
  最重要的是:刘备刚称帝,需要用一场胜利来正名。
  
  若是走汉中出兵,不仅得先去汉中屯田,还得再时间去策反陇西诸郡的地方大族,才有可能拿下陇西。
  
  这中耗费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远远大于走荆州出兵。
  
  换而言之。
  
  刘备这次调益州之兵入荆州,不是要北伐拿下宛洛,而是要拿下襄樊。
  
  用短期内一场对曹魏作战的胜利,来将灭魏复汉的声威昭示天下。
  
  相较于去年最佳时机,刘备已经耽误一年时间了。
  
  若再耽误等襄阳和樊城有了充足的物资准备,就很难再拿下襄樊了。
  
  故而。
  
  法正等关中人,也没再提出反对。
  
  小事可争,大事不能争。
  
  夺取襄樊,关系到刘备新立的大汉政权能不能立足。
  
  在这方面,刘备麾下文武的利益诉求是一致的!
  
  见群臣无反对,最先提出“调益州之兵入荆州”的丞相诸葛亮也有了最终表态:“启禀陛下,出兵的粮草臣已备足,陛下随时都可以校点三军。”
  
  刘备闻言大喜。
  
  连负责粮草的诸葛亮都同意出兵了,刘备就不用待在成都了。
  
  刘备不是刘璋,不会偏安一隅的躲在成都。
  
  刘备想进步,想进步就必须北伐!
  
  得到群臣肯定后,刘备决定亲入荆州。
  
  同时下达了一系列的诏令。
  
  如:皇太子刘禅监国,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法正、司徒许靖协助刘禅理政,由赵云统蜀郡兵马。
  
  如:骠骑将军马超督巡益州诸郡,同时用南中送来的滇马训练骑兵。
  
  如:燕王刘封引五部飞军先入新城,在正式夺襄樊前击败夏侯尚。
  
  如:令马良、程畿、黄权、辅匡、冯习、张南、傅肜、吴班、赵融、陈式等文武,统益州精兵三万余人,分批前往南郡。
  
  如:擢升阎芝为巴西郡太守,令阆中的张飞引巴西精兵五千入南郡。
  
  如:擢王士为犍为太守,改李严为梓潼太守,擢孟达为汶山太守,令二人聚民敛谷,配合汉中太守魏延,拉拢氐羌,伺机谋取武都郡和阴平郡。
  
  等等。
  
  虽然将重兵部署在荆州,但刘备并未放弃汉中这条战线。
  
  夺取武都阴平,也是入陇西的关键。
  
  将李严和孟达分别安排在梓潼和汶山,也是在给两人立功的机会。
  
  毕竟。
  
  荆州战场,即便两人跟着去了也立不了大功。
  
  而在两郡为太守,一面聚民敛谷,一面配合魏延配拉拢氐羌谋取武都郡和阴平郡,还有机会立下大功。
  
  对于这样的安排,李严和孟达都是欣然应命。
  
  两人本来就是好友,梓潼和汶山又相邻,且一个在武都郡南部一个在阴平郡南部,再加上法正在蜀郡支持,正好配合。
  
  而令骠骑将军马超督巡益州诸郡,且用南中送来的滇马训练骑兵,同样也是为今后夺雍凉作准备。
  
  留赵云守卫成都,刘备也不用担心成都生乱。
  
  其余诸文武,刘备皆有安排。
  
  次日。
  
  燕王刘封留费诗在成都慰问飞军家眷,引王平及五部飞军先往新城。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